嚼得菜根者,則百事可為
語出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流傳之作《菜根譚》“性定菜根香”?!恫烁T》集處世智慧與它所衍生的中國式人文激勵之大成,給了很多仁人志士以壯志凌云和世事練達的啟發。
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沒有多少人能夠滿足一碟菜根,但菜根味寡,嚼其至香時,心境至高。靜下心把不易的、苦的事情做好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從容應對。
光陰的故事
建業淡定、穩健的氣質或可說和一部書有關。
越樸素的道理越深刻。這部被讀了二十多年、多處被注解的《菜根譚》是胡葆森的案頭書,它卻影響了建業二十年。在這本案頭書上,幾乎每頁都有用鋼筆畫出的句子,句子旁邊是短小的讀書心得。
我們很難確切地評估創始人對于企業的影響,然而這種影響力甚至超過我們的想象,胡葆森之于建業,就如同喬布斯之于蘋果,柳傳志之于聯想,王石之于萬科。二十年的企業實踐和對規律的探求,驗證著個人的思考和累積的文化對企業定位的深遠影響。建業在逐漸走向通往成功路上的同時,也收獲著遵循規律帶給企業特別的回報。
慎始善終
古人云:“善始善終”。從“善”到“慎”,更代表一種審慎和更有把握的人生態度。
凡事不要輕易開頭。必須認為有能力做到最好的時候才開始;而一旦開始,就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要認真梳理自己的資源和核心競爭力,權衡自己選擇可能導致的各種后果,才能抉擇一件事情;一旦選定,就要堅持下去。
光陰的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和一些房地產企業快速攻城略地相比,建業的第一個十年走得審慎——思考和準備占去了多半時間。1998年,建業在面臨三種選擇①之中選擇了省域化發展戰略。建業人沒有輕易啟動戰略——戰略實施之前,對人才、資金、品牌、客戶、管理等五大資源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梳理和準備。始于2002年全面啟動的省域化發展戰略,是建業順應中國城市化浪潮的一大創舉。
面對河南較低的城市化率和戰略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2005年前后,建業模式備受公司內外質疑。那些躬耕于早期布局項目的總經理,在遇到重重險阻之時,在想要逃離的片刻,是什么留住了他們的腳步?
正是“慎始善終”信念的激勵!經歷了種種考驗和誘惑,基于對“根植中原,造福百姓”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和資源控制能力的信心,建業人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①1998年,建業面臨三種選擇:第一,走出河南,到京滬深穗等一線城市去發展;第二,固守鄭州不動,提高市場占有量;第三,根植中原,向下布局的“省域化發展戰略”。
深秋心態
在某些時刻,心態關系存亡。
企業家要保持一個深秋的心態,因為深秋溫度比之夏天的溫度,會覺得涼爽;比之冬天的溫度,會覺得溫暖。在行業火熱、膨脹的時候,需要冷靜、慎行;在行業低谷、“冬天”的時候,需要充滿信心和期待。從規律的角度,深秋心態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做好事情的基礎所在。
光陰的故事
2008年,中國房地產行業下行,而2007年卻處于“牛市”。在忽冷忽熱、大開大合的過山車般的經歷中,很多企業難以自控。市場的波動,如亢奮、理性回歸,在未來還可能再次降臨,這也是規律使然。身處這一領域,保持平常心,正是這個過程中最值得重視的心態。
重要時刻,胡葆森董事長撰文《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號召建業人乃至全行業向農民學習“腳踏實地、安分守己、心態平和”的良好品格,在“冬天”到來的時候,不喪失信心;在“夏天”的時候,不冒進沖動,將心態調整到“20℃”的深秋溫度,指導企業在困難面前堅持到底。
企業之于社會,如同大樹之于土壤
企業的發展規律蘊藏在萬物中。
從生態角度講,任何生命都是有周期的。一個企業的生命周期的完成過程,是從社會索取資源以發展自己,再以一定方式回報社會,讓社會擁有更多的財富,進而再從社會取得更多的資源進行新一輪的發展。
如果只索取不回報,社會不能正常發展,企業的生命周期就不能延續。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是生命周期里應該做的事情,比如納稅、捐贈等。如果一味地從道德層面來解釋企業的這些行為,就說明還沒有真正認識企業發展的規律。
光陰的故事
建業的盛名,始于1994年。這一年,在“比建業有實力的企業不懂足球、懂足球的企業又缺乏實力”的情況下,使命和擔當,讓成立不久、實力欠佳的建業毅然買下河南足球。至今,建業為河南足球②事業累計投入了近1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足球也給建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增值與回報。
大約在2000年前后,“河南建業”這個品牌已逐漸成為“河南地產”的代言者之時,面對低迷的中國足球現狀,主張放棄的聲音甚囂塵上。而此時,建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腳步,之后,建業足球承載的鮮明的社會使命使得建業贏得了足夠的尊重——社會各界對建業投注了更多的關切和支持,建業因此獲取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②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作為中國自1994年足球職業化改革以來唯一由民營企業全資投資、從未更名的足球俱樂部,也是中超陣營中唯一擁有專屬球場的俱樂部,建業足球已成為中原兒女的精神旗幟。
守信用 負責任 走正道 務正業
中國人向來看重“仁、義、禮、智、信”。
從哲學和規律的角度認識誠信的作用令人豁然開朗。講誠信,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贏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不講誠信,就會失去理解和支持。這也是規律的作用。
光陰的故事
1993年6月18日,建業刊登跨版廣告,推出金水花園“十年還本”銷售政策。2003年7月20日,建業舉辦“十年還本”承諾兌現活動。
“十年前,我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因為在那樣的市場環境消費者只要不身陷欺詐泥潭就很幸運了。十年后,2003年的7月20號,拿到支票,我真的開始認真地來審視這個企業了。”業主王珊女士說,“建業能做到十年守一諾,確實難能可貴?!?/P>
只有文化的,才是經典的
2001年,建業在總結成長歷程時如此感悟?;仡櫠甑陌l展歷程,建業將企業的使命與社會文明的進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矢志為此奮斗不息!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塊文化厚土上,建業繼承了其堅毅、厚重、大氣和執著的地域文化品格,并通過堅守獲取了深厚的營養,形成了獨特的生存文化和產品文化。
二十年來,建業與社會的交流始終用文化進行傳遞,相互表達著信賴與理解。
光陰的故事
2001年,建業成立中原第一家客戶俱樂部“建業會”,立足在客戶中傳播文化藝術及居住文明;2004年至2010年,“中原崛起與民營經濟”系列論壇走遍河南,在河南的中小企業中傳播商業文明;而“建業電影周”、“建業文化節”、“建業小劇場”、“建業合家歡全省聯展”、《建業》、《建業生活》等文化品牌帶領著建業走向自我完善的路途上,更推動一個區域文化的復興和崛起。
對于文化的重視與傳播,可以追溯到建業成立之初。1993年夏,金水花園首期破土動工之際,建業舉行企業文化展示大型活動——“金水花園之夜”,邀請中央交響樂團與中央合唱團聯袂在省人民會堂舉行大型交響音樂會專場演出,在社會上傳為美談。
智者無怨
一個經常抱怨的人很難想象是一位智者,而智慧的人必定是一位檢討主義者。對于普通人而言,當結果與意愿不符時,反思自身的原因遠比試圖找任何借口顯得睿智。如能“每日三省吾身”,則更容易求得自身的不斷完善。
光陰的故事
“反思情結”一直伴隨著建業的成功與發展。在地產的新格局中,面對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局限以及企業發展規模帶來的發展新課題,建業開始審視的不再是細枝末節,而是合理的變革和快速的資源整合。
2000年10月,鄭州秋季房地產展示展銷會上,建業打出“建業反思日”主題,并發表了“建業需要反思”的公開信,在業界激起波瀾。
2010年,“18年·18城 建業在傾聽”活動,又為建業人提供了反思、傾聽、變革、顛覆的機緣。
知大者遠者,不拘泥于小者近者
淵源自《左傳·三十一年》——“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2002年,建業十年之際,胡葆森在《身約者智廣》中,首次提出“知大者遠者,不拘泥于小者近者”,意即當你有長遠的目標時,不要被當前的短期因素所影響。其中蘊涵的深意構筑了建業的哲學思想基石,并在企業群體中產生了深遠的回響。
光陰的故事
2008年,美國房地產次級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冬天”不期而至,面臨著“崩盤”的擔憂。面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困境,很多企業都在產品和服務上做“減法”,建業卻在做著特別的“加法”——全員動員,精心籌劃,挑燈夜戰,推出了建業“琢玉行動” 計劃。
全體建業人懷著對客戶的真誠和責任,針對過去16年已經交付使用和正在建設的42個社區項目,歷時73天,共收集了671個問題及建議,制訂了百日解決方案,嚴令各分支機構在百天內將大部分問題予以解決,為客戶提供沒有瑕疵的產品和服務。此項著眼于長遠的舉措贏得了客戶的贊賞和公眾更深的信賴。
能大事小,爭上處下
古訓告訴我們“能大事小,爭上處下”,意即我有做大事的能力,但仍甘于做好小事;有高遠的志向,但永遠要放低姿態。歐洲哲學家培根的名言印證了這種辯證關系:當需求超過能力時,即使你是一只大象、一個戰神,你也是個弱者。總是做力不從心的事,你將永遠是一個弱者。
光陰的故事
2006年10月14日,忍辱負重堅守了十三年的建業足球沖超成功。2009年10月31日,建業足球勇奪2009年中超聯賽季軍,并獲得2010年亞洲足球俱樂部冠軍聯賽資格。這兩件事皆成為河南當年的大事件。
為什么2006年才沖超?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必須考慮合理的資源配置。在企業創立之初,一年的銷售只有一兩億的時候不可能去沖超。而到了2006年,建業完成了資產重組,便具備了沖超的實力。
為什么2009年建業足球獲得了不錯的成績?2008年建業地產在香港成功上市??偨Y起來,建業足球的投資之道正蘊涵了上述的辯證關系:不求一擲千金,只求一諾千金;不求一鳴驚人,只求天道酬勤;不求一夜豪門,只求足球為民。
只有造就強大的企業,才能造就強大的河南
在《身約者智廣》中,胡葆森抒發了自己的赤子情懷,其企業社會觀也自此確立:“只有造就強大的企業,才能造就強大的河南?!?005年1月,在中部企業家領袖年會上,面對眾多河南企業家,胡葆森深入闡述了以上觀點:“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之一,將會在未來民族復興的偉業中擔負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那些行業標桿企業和領袖型企業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其企業自身——他們引領了一個行業,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甚至整個社會。”
光陰的故事
美國當代的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那些高瞻遠矚型企業為主要載體的。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蘋果”,沒有“通用”,沒有“微軟”,沒有“波音”,沒有“麥當勞”和沒有“沃爾瑪”的美國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
我們欣慰于時代的走向已向著眾所期待的那樣,在河南,一些強大而具有擔當意識的企業品牌已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它們在區域崛起中展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存重于發展
生存是第一位的。
這個認識來自對規律的敬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的企業時時要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正所謂“懼者生存”、“如履薄冰”,“企業的生與死只有一線之隔”,必須時刻警醒?!俺R帯?、“大躍進”式的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光陰的故事
1992年、2008年以及2010年以來的國家宏觀調控,很多房地產企業在此期間折戟沉沙。一些始終重視生存的企業,反而在行業低谷時期迎來發展的契機。
2001年,《南風窗》的記者在采訪胡葆森的時候發現,他有一個小本子,上面記錄著自己的經營心得,而“生存重于發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他認為:做企業的人,誰要認為生存是件很容易的事兒,就會輕易踏上盲目發展之路。這句話的提出,是為了提醒員工永遠把生存作為自己每天工作或追求的主題,警示企業對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
永不妄稱第一 決不甘居第二
與生物界“優勝劣汰”的生存原則比,企業界更奉行“第一”原則——沒有人會輕易記得“第二名”,而第一名具有更加寬廣的生存空間——“有誰知道世界第二高峰?”
與中國人的含蓄相比,“永不妄稱第一 ,決不甘居第二”大膽而直接,具有明顯的勵志功用,這樣的吶喊激勵著建業人,必須具備實力來稱雄區域,并不斷為此付出辛勞和汗水。
光陰的故事
1993年的一個春季夜晚,一個舍棄了休息時間召開的會議上,38歲的胡葆森在企業內部第一次提出“永不妄稱第一,決不甘居第二”,而當時的建業成立不到兩年,公司團隊不足30人,這個具有標志意義的會議所在的會議室還是借用的。
之后的幾年間,河南地產界的許多個第一就與建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第一個推出高檔商品住宅小區;
第一個推出住房按揭貸款;
第一個進行地產的品牌化運作;
第一個將寬帶引入社區;
第一個將精品教育引進社區;
第一家在河南成立專業物業公司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第一個成立志在引領新生活方式的客戶組織“建業會”;
第一個真正將社區文化概念導入中原房地產業;
…… ……
隨著這些積累,建業始終保持著在河南房地產行業領先的地位,不僅為河南房地產業提供了新的住宅開發模式,客觀上也帶領行業不斷推動河南的城市化進程。
減少決策
明確的戰略不僅告訴企業應該做哪些事情,更昭示著哪些事情不能做。企業如需天天決策,足可說明原來決策輕率,更說明企業缺乏明確的戰略。企業制定了戰略之后,一旦堅定不移地執行,需要決策的內容也會減少。
光陰的故事
數年前,胡葆森的老友萬通董事長馮侖曾拜訪了百年家族企業怡和洋行的大班,在向這位掌門人討教經營心得的時候,得到了這樣的答復:減少決策(less decision)!
這件事情令人印象深刻。為了實現“減少決策”的理想狀態,胡葆森在邁克爾·波特競爭理論的指引下,制定了聞名全國房地產行業的“建業省域化發展戰略”。之后,再也沒有大的決策困擾。
設立標桿
羅·阿謝姆說:“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
為自己在某一方面選擇一個標桿,從而能夠描述自己未來的理想狀態;通過不斷努力,逐步縮小自己與標桿的差距。自然,這一過程就是加速自我成長和進步的過程。
光陰的故事
長期以來,萬科就是建業的榜樣,在戰略制定、團隊文化、品牌建設、管理模式、流程制度、住宅產業化建設等方面,都給了建業無數的啟迪與借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建業成立了住宅產業部,緊隨萬科住宅產業化推進的腳步。
龍湖地產也是建業的榜樣。2007年,建業高管齊飛重慶,向龍湖學習。中海式“成本控制”、恒大的“推進速度”……甚至村官李連成先生都是建業的榜樣?!罢l擅長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凡事做好多種應對之策
當環境出現變化的時候,一定要事先考慮到多種應對的措施。不管是企業決策還是日常生活選擇,都要培養自身決斷能力,制定上、中、下三種對策,以求進退自如。如果凡事都能考慮到上中下三種應對措施的話,做起事情來會從容很多。
光陰的故事
2005年,“國八條”出臺,面對勁風疾吹的國家宏調政策和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建業設定了三種應對預案:如果地方政府足夠成熟,對市場的判斷準確清晰、采取的政策恰如其分,企業應該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努力維持市場秩序,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如果本地政府對市場的判斷不夠準確“不惟實,只惟上”的話,企業應該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從容應對,同時重視自省,轉變意識;而如果政府的判斷介于以上兩種情況之間,企業應該適當調整市場策略和產品策略,優化項目操作流程,強化合法規范操作經營意識和行為。
當時身為中城聯盟第三任輪值主席的胡葆森,在重要時刻發表了《就當前房地產的宏觀形勢致中城聯盟各成員單位董事長的一封信》,其中多種應對之策顯示了成熟的行業思考。
關注細節
這是建業做事態度的基本調性,因為細節關乎全局——“天下之大事作于細,天下之難事作于易?!?BR>細節折射全局,“窺一斑而知全豹”。
基于以上認識,建業人不愿妥協于“差不多”、“湊合”的社會文化環境,用工業革命對待產品精雕細琢的態度,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光陰的故事
二十年來,建業形成了挑剔的文化。
建業人苛刻于文化輸出時的每一個細節的展示——潛意識里,如果我們用一種粗放的方式來展示我們的文化,客戶就難以相信我們的產品是精雕細琢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使用、一個錯別字會帶給建業人恥辱感。
一脈相承之下,為了追求完美,建業省域化的很多項目設計方案都曾數易其稿。
市場策略
2005年,經過近三年的戰略實踐和總結,建業在對市場進行充分的分析和判斷之后,科學地將鄭州這一中心市場的企業組織能力特征定為“創新+服務”,其他市場則為“高速度+低成本”。在此背景下,建業著力研究市場策略,以此實現從成功運作單個項目到均好地操作多項目的轉變,而本質,則是以靈活的市場策略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勻速前進
2008年,百億地產軍團異軍突起,一些企業因擴張迅猛而止步倒下,面對這一現象,建業表述了“百年老店觀”:做百年老店如同跑馬拉松,講求的不是絕對速度,而是速度耐力;不需要途中沖刺,需要勻速前進,直奔終點。
適應——利用——改善
鹽堿地上的生存哲學。適應是為了生存,利用是為了發展,改善是為了回報。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企業也是一個生態系統,不斷地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與其周邊的社會系統形成了功能協調、優勢互補的關系,使其自身通過“適應、利用、改善”的過程實現了生存、成長、回報、獲取周期性發展的過程。
1992年,建業在河南創立之初,便提出了“適應——利用——改造”的生存之道。隨著“做中原城市化進程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推動者”的企業定位雛形的醞釀,建業將“改造”鄭重更改為“改善”,以期形成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理想局面。
誰擁有了客戶,誰就擁有了未來。
2001年,董事長胡葆森正式提出公司的客戶觀。隨即,中原首家房地產客戶俱樂部——建業會成立;2009年8月,建業推出至尊卡,以此整合優質的商家資源,為業主提供覆蓋生活的全方位服務。2011年8月,志在建立全省無盲點服務的建業大服務體系正式啟動。
為客戶創造價值、不斷提高客戶的滿意度,與企業共未來的辯證關系,已逐漸體現在企業的實踐中。
兩個高度
城市的高度——提高人居水平,提升城市形象。
戰略的高度——專業化領袖型區域品牌開發商。
2004年7月11日,面對戰略布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胡葆森董事長在視察了三門峽等6個團隊之后,提出“站在兩個高度回答兩個問題”,由此要求員工站在城市和戰略的高度解答“為什么來到這個城市”、“給這個城市帶來了什么”的追問,逐漸使企業核心價值觀深入每個員工內心。
四個統一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高度統一
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的高度統一
戰略目標和執行過程的高度統一
2005年初的一個凌晨, 苦苦思索“一個偉大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區別”命題多日,胡葆森終于找到答案?!八膫€高度統一”的精準提煉概括,令走在“新長征路上”的管理層也豁然開朗,激勵著企業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實現“經濟效益、物質追求、企業利益、戰略目標”,是企業的規定動作,必須做好;而“社會效益、精神追求、員工利益、執行過程”是自選動作,更是檢驗一個企業是“普通企業”還是“偉大企業”的分水嶺。
五個承諾
為這個城市打造一張新的名片
為當地老百姓創造一種新型生活方式
與當地開發商一起提高這個城市的建設水平
為當地政府上繳更多稅收
融入城市,當好這個城市的宣傳員
2002年4月28日,建業省域化發展戰略的第一站濮陽建業·城市花園開盤大捷。在開盤儀式上,胡葆森董事長鄭重向社會發出五項承諾,涉及城市、政府、民生等方面,被當地市民親切地稱為“五個承諾”。隨后,建業的每一個項目開盤,“五個承諾”成為一項企業的莊重宣言,更成為省域化各個團隊的行為準則和追求目標。
六個認同
政府認同——守信用、負責任、共發展
專家認同——持續的產品和服務創新
同行認同——品牌聲譽、市場引領
客戶認同——品質生活、精神富足
員工認同——企業效益和個人效益的雙重實現
股東認同——持續盈利、穩定增長
在戰略推進中,建業深刻地認識到:建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并不僅僅是以市場作為唯一標準,而應力求達到“六個認同”。這是建業為自己設定的標桿,更是追求卓越,拒絕平庸的具體要求。